拼音: zā zuǐ nòng shé
注音: ㄗㄚ ㄗㄨㄟˇ ㄋㄨㄥˋ ㄕㄜˊ
词性: 成语
近义词: 咂嘴咂舌,咂嘴弄唇,
反义词: 闭口藏舌,
亦作“咂嘴弄唇”。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唇”。
形容贪吃的馋相。
表示惊奇或为难。
表示食物味道美好。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亦作:咂嘴弄唇咂嘴咂舌咂嘴舔唇⒈ 亦作“咂嘴弄唇”。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唇”。
⒉ 形容贪吃的馋相。
引《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⒊ 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引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却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咂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⒋ 表示惊奇或为难。
引《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看见那小学生的倣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毛二鬍子接到家信,看完了,咂嘴弄唇,只管独自坐着踌躇。”
形容好吃贪嘴。
形容贪馋的样子。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咂嘴弄唇
咂嘴弄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查看更多
咂zā(1)(动)〈书〉用嘴唇吸:~了一口酒。(2)(动)〈书〉咂嘴。(3)(动)〈书〉辨别(滋味)。
嘴读音:zuǐ嘴zuǐ(1)基本义:(名)口的通称:(名)口的通称(2)(名)(~儿)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奶~儿|壶~儿|烟~儿。(3)(动)说话:别多~。
弄读音:nòng,lòng[ nòng ]1. 玩耍,把玩:摆弄。玩弄。弄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弄潮儿。戏弄。弄瓦(“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代把它给女孩子玩,意为生女儿)。弄璋(“璋”是一种玉器,古代把它给男孩子玩。意为生儿子)。
2. 做,干:弄假成真。弄明白。
3. 设法取得:弄点钱花。
4. 搅扰:这事弄得人心惶惶。
5. 耍,炫耀:搔首弄姿。
6. 不正当地使用:弄权。弄手段。捉弄。
7. 奏乐或乐曲的一段、一章:弄琴。梅花三弄。
8. 古代百戏乐舞中指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
舌读音:shé舌shé(1)(名)舌头。(2)(名)像舌头的东西:火~。(3)(名)铃或铎中的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