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uò xué
注音: ㄕㄨㄛˋ ㄒㄩㄝˊ
结构: 硕(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
硕学shuòxué
(1) 知识渊博,亦指这样的人
英a learned person⒈ 博学;学问渊博。
引《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欧阳文忠公脩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⒉ 指博学的人。
引《西京杂记》卷一:“成子(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充宗(五鹿充宗 ), 充宗又为硕学也。”
《宋书·百官志下》:“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著作东观,撰述国史。”
《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消息传出,全国震动,吸引了许多士人,连有些称病在家、一旁观望的硕学鸿儒也都报名应试。
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声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内外硕学博闻者若有异议,切盼教正。
到了宋代,硕学鸿儒也不再只是在家收几名研究生,而是将课堂搬到原本用来修书、藏书、更有学术氛围的书院。
而相对于一代鸿儒硕学和书画艺术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成就而言,潮州人越来越感觉到这座学术馆太小了,难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艺成就。
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
第三个原因,是士大夫阶级好排斥异端,如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即其一例,宜其湮没千余年,不为通儒硕学所称道。
孙培严的书法结字开合有度,章法灿漫有序,因此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硕学鸿儒,都有不少他的忠实拥趸。
陆晓凯觉得陆大爷这位鸿儒硕学之士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姜桂之性跃然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