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án hu qí cí
注音: ㄏㄢˊ ㄏㄨˊ ㄑ一ˊ ㄘˊ
词性: 成语
近义词: 模棱两可,转弯抹角,支吾其词,模棱两端,闪烁其词,吞吞吐吐,
反义词: 和盘托出,一清二楚,全盘托出,
含糊其词hánhú-qící
(1) 不明确,支吾躲闪,搪塞
例大胆和直率的思想和行动是需要的;含糊其词、两边妥协和骑墙态度是再也不能容忍的英equivocation(2) 含义或论据含混
例写技术性文章的人必须严格避免(好工具.)一切含糊其词英ambiguity(3) 回避问题
例现在就答复,行还是不行,直说,别含糊其词英shuffle⒈ 亦作“含糊其辞”。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引《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二人先受岸贾(屠岸贾 )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也曾问过,无奈他含糊其词,只説在个‘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住。”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其实这只要看政府巧电的含糊其辞,也就够证明了。”
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金树旺含糊其词说,同情地看着那乡长戴上草帽,失望地出去了。”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二人先受岸贾之瞩,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
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
含糊其词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
查看更多
含hán(1)(动)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一口水|~着青果。(2)(动)藏在里面;包含:~着眼泪|这种梨~的水分很多。(3)(动)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怒|~羞|~笑。
糊读音:hū,hú,hù[ hū ]1. 涂抹或粘合使封闭起来:糊了一层泥。
[ hú ]1. 粘合,涂附:裱糊。糊墙。糊窗户。
2. 粥类:糊口。
3. 〔糊涂〕a.不明事理;认识模糊混乱,如“他太糊糊了”;b.内容混乱的,如“糊糊账”。
4. 同“煳”。
[ hù ]1. 像粥一样的食物:面糊。辣椒糊。
2. 欺骗,蒙混,敷衍:糊弄。
其读音:qí[ qí ]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3.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词读音:cí词cí(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