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ǐ zhī wú jí
注音: ㄏㄨㄟˇ ㄓ ㄨˊ ㄐ一ˊ
词性: 成语
近义词: 后悔莫及,悔之晚矣,悔恨交加,悔不当初,悔之不及,后悔不迭,
反义词: 死不悔改,甘之如饴,顽固不化,
⒈ 后悔已来不及。
引《史记·伍子胥列传》:“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再要推延,就会悔之无及了。”
后悔已来不及了。《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也作「悔之不及」、「悔之莫及」、「悔之何及」、「悔之亡及」。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倘一有拒捕之名,弄假成真,百口难诉,悔之无及矣。(《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
悔恨交加、悔之晚矣、悔不当初
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甘之如饴
悔之无及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查看更多
悔huǐ(动)懊悔;后悔:~过|忏~|反~|改~。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无读音:wú,mó[ wú ]
1.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
2.不:~论。~须。
3.不论:事~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5.姓。
[ mó ]
见【南无】。
及读音:jí及jí(1)(动)达到:波~|普~|~格|目力所~|由表~里|将~十载。(2)(动)赶上:~时|~早。(3)(Jí)姓 。及jí(连)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图书、仪器、标本~其他。注意:图书、仪器、标本~其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