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ù xīn zhī jí
注音: ㄈㄨˋ ㄒ一ㄣ ㄓ ㄐ一ˊ
词性: 成语
近义词: 腹心之患,
⒈ 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
引《左传·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
宋王安石《使医》:“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説而思之,其庶矣。”
亦省作“腹心疾”。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请烧河阴敖库,募洛壮士劫宫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蔡一奇也。”
隐密或致命的祸患。《左传.哀公六年》:「余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今天下多事,置白承福等部落在太原,乃异日腹心之疾,不如因事图之。」也作「腹心之患」、「心腹之患」、「心腹之疾」、「心腹之忧」。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
陛下只知行乐欢娱,歌舞宴赏,作一己之乐,致万姓之愁,臣恐陛下不能享此乐,而先有腹心之患矣。(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十八回
心腹之患
腹心之疾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查看更多
腹fù(1)(名)基本义:肚子;躯干的一部分。人的腹在胸的下面。通称肚子(dù·zi)。(2)(名)鼎、瓶子等器物中间凸出的部分。
心读音:xīn心xīn(1)(名)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也叫心脏:~博|~跳。(2)(名)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思|~得|用~|谈~|一~一意。(3)(名)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圆~|重~|灯~。(4)(名)二十八宿之一。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疾读音:jí疾jí(1)(名)疾病:积劳成~。(2)(名)痛苦:~苦。(3)(动)痛恨:~恶如仇。疾jí(形)急速;猛烈:~风|~驰|~走|大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