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ài sǎo
注音: ㄅㄞˋ ㄙㄠˇ
结构: 拜(左右结构)扫(左右结构)
亦作“拜埽”。
⒈ 亦作“拜埽”。扫墓,上坟。
引《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
唐徐凝《嘉兴寒食》诗:“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拜埽》:“《后汉·光武纪》云:‘ 建武十年八月,幸长安,有事十一陵。’盖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坟。拜埽盖起於此。”
元张可久《落梅风·春情》曲:“秋千院,拜扫天,柳阴中躲鶯藏燕。”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清明拜扫,搭船借伞,前世恩人来相见。”
祭扫坟墓。
这状元公前呼后拥,白日衣绣,已在今日午前返回故里,拜扫祖宗茔墓。
在得知了扫地神僧的身份之后,云天珩更是感激涕零,求着要拜扫地僧为师,扫地僧无奈,见他可怜,而且又颇有慧根,便收他为徒。
每年的清明和七月十五,母亲因为生意忙走不开,很少像其他舅舅和姨那样搭帮去北山祭拜扫墓。
建国后,机关、学校常在这天集体拜扫革命烈士墓,缅怀烈士业绩。
张含有《得升庵黎州勾当,便道还乡消息》诗,知道他还从大邑便道还新都,拜扫先人的坟墓,与已阔别了十年的黄夫人团聚,而后仍由西道返滇。
正德二年初,陈宽告假回乡拜扫父亲的坟墓。
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
及宝夤将有异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扫求归,乃见许。
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