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iǎo hú jiàng
注音: ㄅ一ㄠˇ ㄏㄨˊ ㄐ一ㄤˋ
结构: 裱(左右结构)糊(左右结构)匠(左包围结构)
⒈ 以裱糊为业的工人。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叫了两个裱糊匠来,裱了两天,方纔裱得妥当。”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一会袁家人上火车一走,空下房子我就叫裱糊匠赶紧糊。”
专门从事裱糊工作的人。
如:「和式装潢的纸门、纸窗等,每年都需请裱糊匠来加以换修。」
而当发现时,往往漫天的石块已经丢了过来,想当裱糊匠业已不可得。
有聪明的裱糊匠是烧一壶滚烫的水来冲。
从此知乎裱糊匠,乃为老屋罩新装。
在陵园,先生还指挥裱糊匠糊了一艘大船,干了一辈子裱糊的老匠人感慨,长这么大了,真没见过这么细致的活。
李鸿章说自己是个“裱糊匠”,其实也正是他自己甘当“裱糊匠”,才使中国的事情越办越糟,终于一败涂地,自己也被定格在那个揪心的历史场景中。
这位自嘲的裱糊匠,内心的深处,其实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不再只做裱糊的活,而是实实在在的推陈出新,搭起中国的脊梁。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渐进改革之路。
我一直都觉得,老梁是位手艺高超的裱糊匠。
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承是“裱糊匠”。
这位年轻的王爷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