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耳
拼音: líng
注音: ㄌㄧㄥˊ
笔画数: 11
部外笔画: 5
结构: 左右
繁体: 聆
五笔: BWYC
统一码: 8046
仓吉: SJOII
郑码: CEOW
电码: 5107
英文: listen, hear
(动)〈书〉听:~()教。(书逐用语)
动词
(1) (形声。从耳,令声。本义:细听)
(2) 同本义
聆广乐之九奏兮。——张衡《思玄赋》
宝玉接过来,一面目视其文,耳聆其歌。——《红楼梦》
扣而聆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聆偈(听经);聆受(倾听并接受);聆训(听受训教);聆教(聆听教晦);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
(4) 明了,清楚
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汉· 王充《论衡》
(5) 又如:聆聆(明了,清楚)
聆未集中耳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
又《博雅》聆,從也。
又《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
又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说文解字聆卷十二耳部
聽也。从耳令聲。郎丁切
说文解字注(聆)聽也。二篆轉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爲鈴。夢天以九个鈴與己也。从耳。令聲。郎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聆未集中耳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
又《博雅》聆,從也。
又《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
又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说文解字聆卷十二耳部
聽也。从耳令聲。郎丁切
说文解字注(聆)聽也。二篆轉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爲鈴。夢天以九个鈴與己也。从耳。令聲。郎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动词
(1) (形声。从耳,令声。本义:细听)
(2) 同本义
聆广乐之九奏兮。——张衡《思玄赋》
宝玉接过来,一面目视其文,耳聆其歌。——《红楼梦》
扣而聆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聆偈(听经);聆受(倾听并接受);聆训(听受训教);聆教(聆听教晦);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
(4) 明了,清楚
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汉· 王充《论衡》
(5) 又如:聆聆(明了,清楚)
聆未集中耳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
又《博雅》聆,從也。
又《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
又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说文解字聆卷十二耳部
聽也。从耳令聲。郎丁切
说文解字注(聆)聽也。二篆轉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爲鈴。夢天以九个鈴與己也。从耳。令聲。郎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聆未集中耳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
又《博雅》聆,從也。
又《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
又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说文解字聆卷十二耳部
聽也。从耳令聲。郎丁切
说文解字注(聆)聽也。二篆轉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爲鈴。夢天以九个鈴與己也。从耳。令聲。郎丁切。古音在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