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目
拼音: kuàng
注音: ㄎㄨㄤˋ
笔画数: 11
部外笔画: 6
结构: 左右
繁体: 眶
五笔: HAGG
统一码: 7736
仓吉: BUSMG
郑码: LHC
电码: 4186
英文: eye socket; rim of eye
标签: 次,
(名)眼的四周;眼眶子。
名词
(1) 眼眶
涣余涕之盈眶。——柳宗元《吊屈原文》
(2) 又如:热泪盈眶;夺眶而出
眶午集中目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筐。《玉篇》眼眶也。《集韻》目厓也。《列子·仲尼篇》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註》高眶,深童子也。
又通作匡。《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集韻》或作。
说文解字匡卷十二匚部
飲器,筥也。从匚㞷聲。筐,或从竹。去王切
说文解字注(匡)飯器。句。小徐有也字。筥也。謂卽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葢正其不正爲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攷工記注。从匚。㞷聲。去王切。十部。
眶午集中目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筐。《玉篇》眼眶也。《集韻》目厓也。《列子·仲尼篇》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註》高眶,深童子也。
又通作匡。《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集韻》或作。
说文解字匡卷十二匚部
飲器,筥也。从匚㞷聲。筐,或从竹。去王切
说文解字注(匡)飯器。句。小徐有也字。筥也。謂卽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葢正其不正爲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攷工記注。从匚。㞷聲。去王切。十部。
名词
(1) 眼眶
涣余涕之盈眶。——柳宗元《吊屈原文》
(2) 又如:热泪盈眶;夺眶而出
眶午集中目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筐。《玉篇》眼眶也。《集韻》目厓也。《列子·仲尼篇》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註》高眶,深童子也。
又通作匡。《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集韻》或作。
说文解字匡卷十二匚部
飲器,筥也。从匚㞷聲。筐,或从竹。去王切
说文解字注(匡)飯器。句。小徐有也字。筥也。謂卽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葢正其不正爲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攷工記注。从匚。㞷聲。去王切。十部。
眶午集中目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筐。《玉篇》眼眶也。《集韻》目厓也。《列子·仲尼篇》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註》高眶,深童子也。
又通作匡。《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集韻》或作。
说文解字匡卷十二匚部
飲器,筥也。从匚㞷聲。筐,或从竹。去王切
说文解字注(匡)飯器。句。小徐有也字。筥也。謂卽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葢正其不正爲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攷工記注。从匚。㞷聲。去王切。十部。